後殖民食物與愛情

「好像要真正能挑選什麼是自己要吃進口的食物,不是被各種力量擺佈了,你才是真正的獨立。」

《後殖民食物與愛情》如題所示,不離「後殖民」、「食物」與「愛情」。作者花十一年書寫香港1997年後的十年光境,一群人在後殖民時代交錯組成的12個食物與愛情相關小故事。

香港回歸後,人們走的走,留的留。回想97年前人心遑遑,害怕轉變,結果是「有轉變,但不是原來擔心的改變」。縱時代再多事件,市道再低落,人們還是要吃,也就少不了食物。香港混雜了中、西、不同階層的人,彼此或語言文化不通,可食物還是共同語言。書中細寫種種繁複和中西合壁的食物,有人講究純正,亦有人渴望集不同地方大成,正好是香港寫照。而「食色,性也」,也離不開愛情,浪漫也好離合也好,緣來緣去的淡淡故事成就此書,也許也是我們與身邊人的生活。

也斯寫了許多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物。他在後記引用Walter Benjamin的話:「每個早晨帶來全球的新聞。然而我們卻匱乏有意義的故事。因為每件事傳到我們耳中之前,都早已被他人闡釋盡透了。換言之,現時發生的一切,不會對說故事有甚麼幫助,一切發生的只有利於資訊。事實上,說故事的藝術,正賴於在敍述時擺脫強加的解釋。」這正正是他在本書說故事的態度:沒有穿鑿附會的艱澀理論和詮釋,只是一些小城小事——

他描述香港地道小事。試過從港島的CBD乘上個幾兩個鐘車到屯門探個朋友嗎?「才不過坐了一程960,愛時髦已像是歷盡滄桑」一句叫人會心微笑。至今仍被人笑為騎牛重地的新界西,看來不止十年光境,至今近上廿年也沒大轉變。

也有寫典型人物。如回味過往輝煌而不屑現今半中不西的老前輩、仰慕純正西方來佬嘢才是真正好嘢的「偽ABC」、由純樸女生變成把投資掛在嘴邊的勢利港女,也記載了很多夾雜在渴望為人認同,卻又自我迷茫的時代夾心人。或許中肯而言,「在這龍蛇混雜的江湖裡、儘管不少食肆浪得虛名,其實還是不少大隱於市的高手。在這價值標準混亂的時刻,各種平庸與偏激的言論各有市場。」就是香港城市人寫照,中西夾雜,是混亂也是豐富。

人們對話中也輕描淡寫地夾雜時代大事。相信大部分人也如故事中人一樣,受到種種大事直接影響的也許不多,雖稍有距離,但又是心有所感。雷曼事件、皇后碼頭、花園街大火、沙士、大陸假冒食物等等。閱讀此書就像回味自己一路的生活,重遇和邂逅不同的新舊臉孔。在現今2017年,中國與香港一國兩制的關係轉變加劇之際,此書對香港人的心態刻劃更是令人深有所感。無怪是第十一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的得獎作,值得推介。

– by Mo
3/2017

*** *** *** ***

後殖民食物與愛情
by 也斯

係小說,說是短篇集也可,長篇亦得,得左。
開篇一班老朋友於熟人酒吧雞手鴨腳亂中有序為久違嘅聚餐落手落腳,文句間滄桑似是末日前最後一次。之後每篇各登場一個客人做主角,故事有笑有淚,見證香港最光輝後殖民時代。

也斯寫後殖民嘅食物係name dropping,一心面向同享「集體味蕾記憶」嘅香港人,捨棄食家般費心累贅嘅描寫。耐唔耐附送一兩句咀刁刁評語。唔做作,係當年嘅飲食文化。

寫後殖民嘅愛情,同香港一d歷史事件綁埋一齊,情緒相當輕手唔甜唔膩,快刀斬亂麻。係回歸,沙士,雷曼呢d歷史大事面前,感情事顯得咁細碎,不如當記錄歷史咁jot低離離合合round 1&round 2,同埋保留偶爾瑣碎嗌交紀錄,等大家judge。A嘅罪名係「唔識食」,B嘅罪名係「膚淺」,C嘅罪名係「永遠扮受害者」,冇得上訴,槍斃。Bang!

反正香港地出名生活節奏快,精彩嘅野如同美食一樣泛濫,每樣都值得試下。香港人嘅拍拖同結婚,知道最終結果係邊個啱邊個錯就ok。過程唔好咁煩,唔洗太上心,最緊要努力返工,努力食好野。「香港人係咁架啦」

也斯記錄嘅係上一代香港人。係我地成日笑「唔敢罷工奴性好重」果代人。「唔敢罷工奴性好重」背後原來都有d故事。同樣係香港,本土可以有另一種解法。深入了解下佢地,所有取捨都咁合情合理。d前輩唔可以睇小。

當米線鋪開到成行成市被歸咎去「新移民多左」,當睇愛情小說講出黎會俾人笑,當鍵盤戰士都怕炒車保持沉默。我發覺我地呢代人比起「奴性好重」果班前輩多左好多自卑。

– by DKKI
2/2018

Leave a Reply